中国水仙
【学名】 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
【英名】 New Year lily
【其他中文名】 春云、金盘玉盏、金盏水仙、金盏银台、金盏玉台、俪兰、凌波客、凌波仙子、纳西色斯、女史花、女星、配元、水仙、水仙花、天葱、天蒜、雪中花、雅客、雅蒜、姚女花
【科属】 石蒜科 水仙属
【原产地】 中国漳州地区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约50厘米。鳞茎肥大,外被褐色薄皮膜。叶片少数,每鳞茎4~6枚。花葶自叶丛中抽出,中空,筒状至扁筒状;伞形花序,花白色,芳香;花冠高脚碟状。蒴果。自然花期自头年12月至翌年2月。中国水仙的染色体多为同源三倍体,由于雌雄配子高度不育,因此在栽培条件下通常不结果实。
【所用品种】 在栽培中主要使用本种生产切花。
【繁殖方式】 用分球法繁殖,可在10~11月进行。我国漳州地区主要采用分栽二年生水仙种球小鳞茎的方法来进行繁殖。从栽种小球到长至能开花的大球,一般需要3~4年。除漳州外地区生产中国水仙的切花,主要使用其成品鳞茎进行栽种。中国水仙的鳞茎商品等级可分为10庄、20庄、30庄、40庄、50庄等规格,通常庄数越小,其鳞茎越大,所具花箭越多,当然价格也就越贵。鉴于中国水仙切花产生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采用40庄或50庄的鳞茎作为生产用种球比较合适,虽然其单球花箭少于庄数小者,但是价格便宜,产品质量亦佳。
【生产周期】 从新株定植到采收成品大约需要25~35天。
【栽培地点】 温室地栽。每天接受直射日光不宜少于6小时。
【基质】 中国水仙的切花虽然可以采用水浸鳞茎的方法来进行生产,但是所获成品品质略逊于土栽者,故如果有条件的话,宜选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进行种植。
【定植】 栽种密度为每平方米60~80株,将种球保持相等间距进行定植。
【浇水】 在定植后浇透水一次。当叶片高达15厘米时,可以保持栽培土壤处于偏干状态。但是在花葶长出后,应该增加水量以防哑蕾情况出现。
【施肥】 通常无需施肥,因为水仙鳞茎所含养分足以使其正常开花,但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在现蕾后要每隔3天追施一次磷酸二氢钾0.1%的水溶液作为追肥。
【光照】 中国水仙性喜充沛的强光环境,故要想养好中国水仙,最好保证全日照。即使做不到此点,每天日照亦不可少于6小时,否则对其切花品质会造成不良影响,具体的表现是花梗细长、叶片倒伏等。
【通风】 每天通风换气的时间不宜少于4小时,空气流通,植株生长旺盛,花朵开放时间也会更长。
【温度】 所栽种的种球应该先经过数周5℃左右的低温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以后出现哑蕾现象,即植株的花蕾尚未开放,就停止生长、枯黄死亡的现象。在定植后,可以将昼温保持在15~20℃间,夜温保持在5~10℃间,整个栽培过程,应该让温度控制在前期较高,而后期偏低的状态。如果在栽培时环境温度超过25℃,则亦会造成中国水仙哑蕾。
【中耕除草】 由于中国水仙根系较耐水淹,可以在渍水环境里正常生长,因此松土操作不很重要。其切花生产周期短,野草还来不及长大就已经开始清场,所以在中国水仙的切花生产中,除非所用基质夹杂着大量草籽,否则不必考虑拔草问题。
【整形修剪】 在栽培过程中可以将植株的枯黄叶尖、畸形叶片剪去。
【病害防治】 由于其生产周期短,因此植株通常很少罹病。
【有害动物防治】 在栽培中,中国水仙很少受到有害动物侵袭。
【成品采收】 当花序上的小花花蕾已经破膜而出,与花葶呈30°角做鹅颈状弯曲,即达到所谓的“鹅颈期”时为其采收适期。在剪取切花时最好带有部分鳞茎,这样便于保存。所收获的切花在整理分级后基部带鳞茎者10支一束,不带鳞茎者50支一束进行捆绑。
【种苗保存】 除我国漳州地区外,其他生产单位只能靠每年购买新的鳞茎作为种球,所以其种球保存比较简单,仅将所购鳞茎置于湿度适中,气温在0℃以上,5℃以下的地方即可。
【主要用途】 切花。中国水仙、金蕊银盘、花香四溢,是我国新年春季期间常用的时令花卉,从花朵瓶插寿命上来看,其离体水养者与在植株上正常开放者大致相同,因此,将其作为瓶花使用灵活,有着更好的布置效果。